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麇。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可以查查看這與您爬文所知道的是否相同.....我們在來討論喔
我想三書六禮這個部分各位朋友應該都會知道,因為網路寫的都是一樣沒有差別,
三書:聘書.禮書.婚書
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他的就不再多做詳述
現在我們針對幾樣比較特別的來說
三書:目前只有婚書會被用到以外,其餘兩者都已經被省略了,當然也有很多人並不知道
聘書又稱定書..男方經媒人牽線提親之後如女方同意就須則日送聘書即禮品前往做正式納彩之儀,根據記載納彩需用雁為禮...但實際上不同階級的人所贈送的那彩的禮也不相同 禮記中記載:禮記?曲禮》云:“凡摯。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摯匹。...但彩禮所用的牲禽都需要是活的,而聘書裡頭記載的其實是男方近三代的家譜..有些大戶人家要求的更是久遠不只三代,用來比對女方家之族譜,是否兩方宗氏有否禁忌不得成婚....
書寫法如:
月日,名頓首頓首。闊敘既久,(未久,雖近。)傾屬良深。(若未相識雲;藉甚徽猷,每深傾屬。)孟春猶寒,體履如何?願館舍清休。名諸疹少理,言展未即,惟增翹軫。願敬德 厚,謹遣白書不具。姓名頓首頓首。
名白:名第某息某乙,(弟雲弟某乙,侄雲 弟[第?]某兄弟某子。]未有伉儷。承賢若干女(妹侄孫隨言之。)令淑[有聞?],願托高媛,謹因姓某官位,敢以禮[請]。姓名白。
女方的答婚書則回應:
月日,名頓首頓首:乖展稍久,傾仰唯積。辱某月日書,用慰延佇。(若未相識雲,久藉甚德,音問批展,忽辱榮問,慰沃逾深。)孟春猶寒,體內何如?願館舍休宜,名諸疹弊,言敘尚餘,唯增眷仰。願敬重。謹還白書不具。姓名頓首頓首。
名白:第某女(妹侄孫 )隨言之)四德無聞,未閑禮則;承賢某息(隨來書。)顧存姻好,不敢敬違。(亦雲不敢承命,又雲敬承來命。)姓名白。
兩份交換之後才完成
而婚書的尺寸也有規矩:稱通婚書“切須好紙,謹楷書,緊卷於函中。函用梓木、黃楊木、楠木等爲之。函長一尺二寸(象八寸弟子),函闊一寸二分(象十二時),函板厚二分(象二儀),函蓋厚三分(象三才),函內闊八分(象八節)”。尺寸有象徵意義的木函蓋好後,“即于中心解作三道路子,以五色線縛”。寫在面上的“封題函樣”是“│謹謹上 某官閣下│全│某官衛(位?銜?)郡姓名封白”三條豎線大概就代表了五色絲線分割成的三行。其中用了“謹謹上”的最高規格,對對方加以官名閣下敬稱,自己也署明官銜郡望。中間有一個“全”字,意義不詳,但封題署“全”字者書儀中只見有給皇帝的題表函面、婚書及下面將要提到的納徵版,其隆重性可知。張敖《新集吉凶書儀》
禮書:這個部分很多文章是說納彩需要禮書,但實際上整個婚禮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只要有禮就需要禮書(禮單或禮帖)這是中國人很特別的(所以從納彩到迎娶這段時間所需的禮書不只有一份,禮進門之前就需要先承上禮單,對方看了之後才考慮是否接受所送來的禮或者準備回禮,而不是禮先進門在呈禮單,不只結婚的過程需要禮單,中國人舉凡逢年過節,賀壽溫居,只要是送禮就需要書寫禮單,這是中國人送禮的規矩,而禮單也的尺寸在古代也有一定的規格如下:長尺二,廣五寸,厚三分”,象徵千秋、十二月、五行、天地人。
婚書:再唐朝時候又叫(婚契)..再古代婚書並非現在的結婚證書..而是求婚書..一般來說男方要寫(求婚書)兒女方則需要回(答婚書)
另外在唐代也有沒有聘書卻有求婚書,納彩需要求婚書前往,一般書寫如下(但沒有一定的格式或寫法,單看書寫者的文采寫之:
頤啓:族望非高,聲猷弗兢,猥蒙謙眷,屢致勤誠,爰稽合姓之文,將卜宜家之慶。伏承某人性質挺立,器蘊夙成。以頤第幾女子年已及笄,義當有適,特枉緘題之,及俾交秦晉之歡,仰以深誠,敢言非偶。在姆師之訓,雖愧未閑;而箕帚之勤,願俾恭事。《二程文集》卷十有《答求婚書》
而送婚書也有一定的規定:通婚書要由男方“親族中揀兩兒郎有官及有[才]貌者充使及副使”,騎著不著鞍轡、青絲作籠頭、紅綠纏騣尾的細馬兩匹遞送,並帶二細婢隨同函轝,附之以五色綵、束帛、錢轝、豬羊、酒面、野味、果子、酥、油鹽、醬醋、椒薑蔥蒜等各色禮品,送至女家。而女家也有“受函儀”。須先於堂前鋪床置案,安置香爐、水椀、刀子各一。待禮物列於中庭,賓主雙方依位立好,遂有一套跪送跪接通婚書函之儀。然後“主人升堂,案上取刀子開函取書讀,讀了,如無父母則微泣三聲”。等到一切儀式結束,主人才與函使相見慶賀,並設酒飯款待,送衣服匹段給函使。張敖《新集吉凶書儀》
以上都只是古代對於三書的部分解說而已,再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書寫方式與規矩,因為太多了所以也就我所知的寫出來..如果有朋友知道的也可以一起寫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喔
當然三書在整個婚禮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舉凡書的尺寸,如何送往,還有提交的儀式在不同的朝代都有規矩而不像現代隨意而行..而古代的三書可能與現在的三書已有多少出入,但最初的原意還是部份存在著,可見中國人對於婚禮的重視..非一般可言..所以希望每一個想從事婚顧的朋友都能重視每一對新人的每一件事情,就如同要自我不斷的成長學習

老鼠娶親圖
寫作版權所有請勿隨意張貼或轉載.....要自己看書自己寫喔